黄金五招: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起联结?

2024-08-15

回忆一下,是什么原因让你带着孩子走进入了医生的诊室?是孩子的哪些表现让身边的人或者幼儿园老师,或委婉或直接地告诉你,孩子跟其他人有些不一样?哪些问题最让你困扰,希望赶紧消灭?

孩子不说话;孩子不看人;孩子不听话;孩子坐不下来,老是乱跑;叫孩子没反应……如果来一个排名投票,这几个老大难的问题,一定是大部分家长的共同困扰。

现在,ALSO·IN总督导、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委员会认证行为分析师(BCBA)郑甜甜老师就帮助我们分析一下,怎样从生活中入手解决这几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

解决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个科普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,知己知彼,才能百战不殆。
首先,思考一下我们自己,为什么我们的社交、语言和行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恰当的?因为我们恰当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好处的,会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。
比如,我们主动跟他人打招呼,会得到对方回应,会让对方对我们有一个好印象,这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;我们去完成学业或者工作任务,会得到一个好的成绩;跟朋友聊天,会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,或者得到放松。

谱系孩子,在社交、语言和行为存在障碍,根本原因是我们以为的这些“好的结果“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这样的意义。
因为兴趣狭窄,所以这些好的行为带来的结果,对他们没有相应的意义,所以他们就不会持续表现出好的行为;因为不感兴趣,所以也不关注他人,很难学会新的技能。有好的结果,一些行为才会表现出来。
那么,如果希望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,希望孩子说话、看人、听话、好好坐着、听名字有反应,那么要根据孩子的喜好,从孩子喜欢的“好的结果“入手。这就是强化。

首先要确认孩子喜欢什么?孩子经常玩什么,怎么玩儿的;经常吃什么,哪个最多,哪个少一些;孩子最喜欢干什么,哪怕只是拍一拍、摸一摸、闻一闻,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事情。
利用几天时间搜集一下孩子喜欢玩的、吃的和做的事情,这些东西,就是孩子感兴趣的“好的结果“,也就是我们可以提供给孩子的强化物。之后,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。


01
怎样让孩子开口说话?
不如先问问自己,孩子说话,能给ta带来什么好的结果?

>>>>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环境,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发相关的音或者说相关的话。

比如孩子喜欢玩儿小火车,口语能力弱一些的孩子,可以让孩子跟着模仿“呜呜呜““嘟嘟嘟”;口语能力好一些的孩子可以模仿“出发了”。
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强人所难,在孩子玩得比较嗨的时候,进行仿说,次数恰当,万不可不停地让孩子仿说,引发孩子的情绪。
如果孩子的口语能力再弱一些,“呜呜呜”“嘟嘟嘟”这样的发音都比较难发出来,可以根据孩子平时会有的发音,来让孩子说自己能说出的音节。

在初期,培养说话的兴趣,比要求孩子多说一些话更重要。培养说话的兴趣,对日后自发主动的表达,也会大有帮助。


>>>>   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些环境,让孩子通过说话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控制住孩子想要的物品和活动,让孩子通过发音,或者让孩子仿说一些发音之后,再满足ta,也就是通过发音说话,带来孩子想要的好的结果。
比如孩子想要吹泡泡,我们可以把蘸了泡泡液的泡泡棒放在嘴边,等孩子说话之后马上吹出泡泡。根据孩子的能力,可以要求孩子说“吹泡泡”、“泡泡”,可以要求孩子任意发一个自己能说出来的音。



比如孩子想要吃饼干,可以一小块一小块连续给孩子,等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,稍微暂停一下,等孩子说话之后再给下一块。
同样根据孩子的能力,可以要求孩子说“吃饼干”“饼干”“b“,或者任意孩子能发出的音节。
在这类情境下,需要注意的是把握住时机,如果一开始让孩子说话,孩子不愿意,那么就耍一些小心机,让孩子先享受一点点好处,诱惑一下,等孩子上钩之后,再要求ta说话。说话的难度和次数,也要注意控制一下。培养说话的兴趣最重要。



02
怎样让孩子看人?


也是要反思一下,看人,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的结果?
要在孩子跟我们珍贵一瞥的时候,快速给ta一些“好的结果“。比如马上把孩子举高高或者玩一些其他的肢体小游戏;马上把手里的小零食递给孩子;马上做一些有趣的动作或表情逗孩子开心。
在孩子看了自己之后,要给的是孩子喜欢的结果,千万不要贪心,要求孩子“多看一会儿“,或者忍不住给孩子一个额外的任务。
让人为难的是,孩子主动看人的次数太少,捕捉不住;或者被孩子眼神宠幸的那一瞬间,没有及时去表现,该怎么办呢?
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去吸引,拿着孩子喜欢的东西在ta眼前晃晃,吸引孩子的目光,然后逐渐移动到自己的面前,当孩子“顺便”看到自己的时候,马上把手里这个对孩子有吸引力的东西给孩子。这种操作,就可以额外多创造机会让孩子看人了。



如果吸引眼神并且往自己面前转移时,目光中断了该怎么办?重新开始吸引,或者换另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。



03
怎样让孩子听话?
按照以上的套路,想要孩子听话,一定是要给好处的。
先听什么话呢?吃饼干吧,喝酸奶吧,玩儿橡皮泥吧,拿iPad吧,先从这些美好的指令入手,相信孩子一定不会抗拒。
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,过来、坐下、扔垃圾、喝水、穿鞋、吃饭、收玩具、擦鼻涕、挥手、脱衣服、刷牙……这些也都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掌握的基础指令,孩子就是不配合执行,该怎么办呢?
这些指令也是可以带来好处的呀,比如坐下(可以玩儿iPad),扔垃圾(扔了包装袋可以喝酸奶),喝水(可以吃饼干),配上一个好的结果,这些行为也是可以被孩子接受的。
但是ta不做呀,就是不回应,或者躺地上撒泼打滚耍赖皮。
孩子不做,我们可以帮忙。用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这些行为之后会有好的结果。
孩子就是伸手要酸奶,不理会递给ta垃圾和抛给ta的“扔垃圾“的指令,那么我们可以把垃圾桶放得近一些,手把手帮助孩子把垃圾扔进去,然后赶紧递过去一口酸奶喝。
与其跟孩子解释”你扔完垃圾就可以喝酸奶了“,不如用实际行动让ta感受”扔完垃圾就可以喝酸奶了“。喝两口酸奶之后,可以再拿出一小块儿垃圾,让孩子”扔垃圾“,孩子自己扔或者帮助孩子扔垃圾,然后喝酸奶。重复几次之后,孩子可能就不抗拒听指令扔垃圾了。



04
孩子就是安坐不下来怎么办

想想自己,如果拿着一本哲学读物,能安坐着阅读么?如果刷着一部电视剧,又能安坐多久?


如果想要孩子安坐下来,那么所设计的活动或者任务,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,或者孩子能够胜任的,并且从中获得“好的结果“。
>>>> 对于安坐能力差的孩子,初期可以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,比如坐下来玩小火车,坐下来画画,坐下来玩儿橡皮泥。
逐渐加入一些孩子能够胜任的活动,比如搭高积木,简单的肢体游戏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培养孩子安坐能力时,千万忘记奖励孩子,当孩子乖乖安坐,配合进行活动时,不要忘记要给予“好的结果“。


如果孩子孩子努力配合安坐的状态,也要注意不要强求安坐的时长。如果之前孩子屁股都坐不下里,初期能够配合安坐2~3分钟即可起身活动,稳定两天之后再提高到5分钟。
>>>>   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,在集体环境下,把孩子送进小组课或者幼儿园,孩子就是静不下来,总是乱跑被投诉。
这时候我们就要思考,课堂的内容,是孩子感兴趣的么?或者至少,是孩子能够胜任和理解的么?



作为成年人,我们在听一个天书一样的讲座时,尚且忍不住去刷手机,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在一个ta无法理解的课堂上安坐呢?


如果环境允许,在孩子安坐一定时间之后,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ta能够独立完成,但是又不影响他人的活动,比如看书、涂色、做简单习题等任务。
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让上课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关注,适时给一些夸奖和提示,让孩子能在课堂上获得一些“好的结果“。
如果情况允许,可以给孩子另外安排干预课程,提高孩子的能力,等孩子能够胜任课堂的内容以及学习速度时,再回到集体环境。



05
怎样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有所回应
先分析一下,怎么才算是标准的应名反应。
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:
——“张小凡”
——张小凡干脆利落头也不回地:“哎”

这种“条件反射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应名反应。
我们心中的应名是:
——“张小凡”
——张小凡笑眯眯地回头“哎”

如果二选一,那么“笑眯眯地回头”一定是比“哎”要重要一些。





所以,叫了孩子名字之后,如果孩子没有扭头看过来,那么,可以用上述“看人”的方法,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吸引目光,眼神看过来之后,赶紧给奖励。


那么,在什么时候叫孩子呢?

如果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儿的啃鸡腿,这一定不是个叫名字的好时机;如果孩子正玩iPad玩得热火朝天,这时候叫名字,孩子也会无视。所以,要选一个孩子没有沉迷于某个活动的时机,这时候叫名字,并且用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去吸引,成功率会大一些。
试一试,用以上的小方法,来解决心头的烦恼,给自己带来一些好的结果,激励自己坚持对孩子的干预。


如果您纠结,孩子只喜欢吃的,这个“好的结果“就只能是吃的,像训练小动物一样。那么,可以另外地教孩子玩儿一些小游戏或者玩具去培养兴趣。培养了新的喜好,“好的结果”的范围自然就丰富了。
换个角度,在某些条件下,提高孩子的基础能力,比纠结“给不给孩子吃东西”,或许更重要一些。
也会有家长纠结,每一次都要给他奖励吗?孩子会不会就指着奖励过呢?
我们可以给孩子逐渐完善一个表格,列出孩子已经掌握的技能和正在学习的技能。对于要重点教的,也就是正在学习的,多给点好处;孩子已经掌握了的,慢慢地可以撤掉奖励,减少对奖励的依赖。
还有,我们帮助孩子完成一些任务了,能一直帮吗?除了这个点,还有很多心头结,该怎么办?干预路上的小怪兽层出不穷,问题会不停叠加,那么,请继续坚持学习。






分享